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出的大型豫剧《风雨故园》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各界关注,记者专访了该剧编剧陈涌泉并约请主要演员汪荃珍和戏曲评论家刘敏言撰写了专题文章,以飨关注该剧的广大戏迷。
陈涌泉:为戏曲赢得尊重
《风雨故园》立上舞台后,被评论界称之为“不仅是中原文化前卫性动态的一个标志,而且是我省文艺界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一次开拓性贡献”。记者昨日采访了该剧的编剧、青年剧作家陈涌泉,他是目前我省唯一集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奖于一身的编剧。
陈涌泉的作品关注历史,关注文化,往往又能以当代眼光观照历史,观照文化,因此不仅富有大气象,而且也含有一定的先锋元素,这些从他创作的《程婴救孤》、《阿Q与孔乙己》等作品中都可看得出来。《风雨故园》更是一次高难度的创作。对此,鲁迅之孙周令飞曾评价说:“用戏曲这种传统形式来表现一个文化巨人的内心世界,这对戏曲本身是一种挑战……表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间鲁迅,对创作者是个挑战;从他和原配朱安的不幸婚姻这个小视角来反映当时剧烈的时代变革也是个挑战。”
面对这多重挑战,陈涌泉知难而进,在他看来,只有敢于挑战,才能打破束缚戏曲发展的旧的模式和樊篱;只有通过挑战,才能给戏曲赢得新的发展和机遇。《阿Q与孔乙己》当年曾被权威专家誉为新时期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最成功的戏曲作品,《风雨故园》中,陈涌泉写的却是作家本身,以及他身后那个不幸的女人。陈涌泉说,鲁迅先生对他各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情感非一般人可比。正因为此,他更愿带领观众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感受他的呼吸,体会他的脉动,塑造一个有血有肉、伟大而真实的人间鲁迅;通过朱安、鲁迅个人的悲剧,写出社会大变革中人物的命运;通过一个弱者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历史进行深刻反思。这样的追求也得到了周海婴、周令飞父子的高度赞许:“面对越来越物质、浮华的舞台,剧作家不能丧失思想的能力;面对各种世俗的诱惑和功利,剧作家更应树起责任感和人文情怀。这样创作出的一剧之本,才可能为戏剧赢得尊重”。
豫剧艺术的文化提升
鲁迅的形象在豫剧的舞台上出现了:炯炯有神的双眼,黑色浓密的胡须,他款款而行,向我们走来……伴着他的,有他的原配朱安女士,还有许广平。
这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这位反封建斗争的勇士,这位被伟人评价为民族灵魂般的人物,怎么从浙江绍兴的周家大院走进了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排练厅?这位被多少人拥戴的民族脊梁般的文化巨匠,怎么从北京的四合院走进了河南豫剧的艺术空间?一种通俗的大众的地方艺术,一种擅长表现百姓生活和家长里短的本土剧种突然以她特有的艺术手段演绎了一位文化巨人的情感历程,描绘了他和原配之间鲜为人知的情感隐私,诠释了他那种超乎寻常的隐忍之心、韧性性格与战斗精神,确实令我惊奇,令我震撼了。
以戏曲舞台剧的形式,表现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他的经历太丰富,他的精神太浩繁,他的性格太复杂,而豫剧与鲁迅之间似乎存在着更大的差距和空间。《风雨故园》的编导们,避开了太多的正面的众所周知的赘述,只把鲁迅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以和朱安同生共存二十年的事件为线索,以极其精练的笔触,托出了其东洋留学的行程,北京任职的经历,受聘厦门的生涯,居住上海的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鲁迅,一个战斗不止的鲁迅。
在两个小时的短暂演出中,能够运用多元文化元素与多种艺术手段,触及如此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示如此纷纭繁杂的重大文化事件,描绘如此鲜为人知的文化巨人的情感历程,塑造出鲁迅和他的原配朱安的舞台形象,应该说,这不是一般剧目所能达到和企及的,这是豫剧艺术的一次文化提升,也是豫剧创作的一个丰硕成果,因此,《风》剧必将成为一部具有突破和创新意义的标志性作品,并将在全国戏剧界引起强烈反响。
豫剧三团以超凡的艺术胆识和卓越的创新精神,实现了豫剧艺术在理念和实践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与跨越,完成了鲁迅和朱安在豫剧发展史上的一次出色的定格。当然《风》剧在节奏的把握,唱腔音乐的个性化,以及鲁迅形象的进一步丰满和朱安形象的进一步准确等方面还需认真的修改完善。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我们希望《风》剧进一步精雕细刻,磨成精品,作为对先生的最好纪念。
刘敏言(戏曲评论家)
演朱安女士,了我一桩心愿
我在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期间,萌生了一个意愿:毕业后在舞台上塑造一个新的舞台艺术形象,豫剧现代戏《风雨故园》了却了我的这桩心愿。
《风雨故园》是以鲁迅先生与原配朱安女士的不幸婚姻为素材而创作的一台新剧目,我在该剧中饰演女主角——朱安女士。在塑造朱安这个人物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对朱安所处的生活年代十分陌生,缺乏感性认识,这就很难确立人物的行为模式。二是从朱安26岁出嫁演到她69岁病故,年龄跨度40余年,无论从化妆、造型、形体、表演诸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具有挑战意味的尝试。
要演好、演活一个角色,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朱安和鲁迅的婚姻是不幸的,在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朱安大致经历了喜悦、企盼、等待、失望、绝望这五个阶段。沿着这条主线,就基本上理出了朱安的感情线、行动线,为人物的表演风格、唱腔处理、动作设计找出了合乎情理的依据。
在细节处理上,如鲁迅携许广平走后一场,朱安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多年积蓄的痛苦要宣泄,因此必须要有夸张的肢体动作来作为感情的爆发支点。在形体设计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创作编排了一组以扯裹脚布为内容的系列动作,通过一系列抓、扯、挣、裹绸布等身段动作,把旧时代妇女要挣脱束缚人性的精神枷锁这一强烈愿望而又难以实现的悲苦一并展现给观众,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排练过程中,编剧、导演以及其他主创人员曾经有过这样的顾虑:过分表现朱安婚姻的不幸及悲剧命运,固然能唤起观众的同情,但会不会由此造成观众对鲁迅先生的误解,带来负面影响。在扮演朱安的过程中,我忠实贯彻编导人员的创作意图,除了展现婚姻带给朱安的不幸外,注重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她对不幸婚姻的迷茫和困惑,留给观众的是她对鲁迅先生的敬重和爱慕,同时又是极端的不理解。
汪荃珍(国家一级演员)
下文为戏迷的评价
河南省豫剧三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风雨故园》将现代文学史上关于鲁迅婚姻的一面鲜为人知的人事第一次在舞台上挖掘、展示出来,可以说是对现代豫剧从题材上的一次全新突破。或者这样说太轻了,仅就此剧在对鲁迅元配夫人朱安女士——这个长期不被人知、不被现代文学研究重视的人物的挖掘、展示上,它实现了当代中国一切造型艺术在这一领域的历史性突破,而这一突破由地处内地的我省文艺界来实现,这不仅是中原文化前卫性动态的一个标识,而且是我省文艺界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一次开拓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者以为,《风雨故园》的公演可以看作河南文化界2005年收获的压轴之作。
《风雨故园》着力塑造的是鲁迅先生的元配夫人朱安女士的形象,此剧原名叫《朱安夫人》,编者较为赞成原来的名字,以为当代文化史上表现鲁迅先生的文艺作品已经很多了,朱安夫人应该是这回表现的重点,这也符合剧作者的创作本意,而《风雨故园》的现名仍是以鲁迅为表现中心和出发点的。当然,重新挖掘、展示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这场不幸的婚姻史实,其意义何在,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度必将决定全剧主题开掘的深度。同时,此剧所展现的现实场景、人物的地域文化韵味,与豫剧这一艺术形式相结合,比如吴侬软语被高腔大嗓的中州方言念白出来,低回细腻的情感被传统的粗犷奔放的唱腔演唱出来,给人的印象不免是生错的。但唯其如此,此剧才具有了艺术上的探索性,而这也就为豫剧艺术手段的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
陈涌泉先生是当前我省极具创作弹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关注历史,关注文化,却往往又能以当代眼光观照历史,观照文化,因此不仅富有大气象,而且也含有一定量的先锋元素,这些从他以往的《程婴救孤》、《阿Q与孔乙己》等剧作中都可看得出来。然而,他的这些艺术之花又是开放在豫剧——这一地方性、乡土味极浓的艺术土壤中,这就面临着一个将气质迥异的各种艺术元素协调在一起的问题,编者以为,这不仅是他个人要努力的方向,更是河南戏剧界、文化界应该期待和思考的。
从上述诸意义考虑,编者特约请部分《风雨故园》的文化界观众撰写了一组《风雨故园》的观感,同时附上剧作者陈涌泉先生的一篇创作谈,不仅希望借此机会把此剧先期推介给观众,引起社会的关注,更希望借此机会把关于此剧得失的有限意见反馈给剧作者和剧团演出者,愿他们把此剧打造得更完善,以利于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取得观众更广泛的认同。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是唐人杨巨源的诗。虽在隆冬,但辞旧迎新的脚步日益近了,我们愿意赶在今后络绎而来的《风雨故园》的观众前,赶在络绎而来的热闹的社会反响前,做一回早行的“看花人”。
沿袭传统文化的和完美结合曲艺艺术,汪荃珍的精彩演出更是锦上添花。红豆戏曲网请您欣赏风雨故园视频唱词或者下载收藏。风雨故园相关剧本视频由红豆戏曲网—精粹戏曲文化大观园(整理),转载请注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