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戏迷票友光临红豆戏曲网,传承戏曲精粹,传播戏曲文化! 戏迷留言RSS订阅加入收藏

戏曲资料:传统京剧《伍子胥》


剧情简介:伍奢直言进谏,楚平王一怒将他囚禁。奸臣费无极献计,逼伍奢修书,把镇守樊城的二子伍尚、伍员招来,一同斩首剪草除根。伍员心疑不去,伍尚一人前往,被平王连同其父一齐斩首。平王又派大将武城黑捕拿伍员。伍员突围,逃出樊城,中途遇故友楚大夫申包胥班师。伍向申哭诉本身冤仇,发誓报仇。申功之不听,乃言“子覆楚,我必兴楚”,放伍逃往吴国。伍员逃到昭关,因关前已画图缉拿,不得过去。躲在隐士东皋公家里,一连七天,又急又愁,须发全白,才在东皋公帮助下混出昭关。伍员逃出昭关,前阻大江,幸遇渔人相助,渡过江去。伍员赠剑,并嘱渔人勿泄,渔人投江。伍渡江后饥饿乏食,路遇浣纱女,伍向女乞食。女赠食后,亦因伍嘱勿泄露,遂投江明志。伍员逃至吴国,与孝义双全的专诸结拜。吴王之子公子姬光原应继王位,姬僚仗势自立为王。姬光为求复位,素闻伍员有勇多谋,当伍员吹萧乞食时相遇,收为宾客,伍员印荐专请给姬光。姬光假意请吴王姬僚赴宴,专诸扮成厨夫,在鱼内藏剑,借献鱼之机刺死姬僚。姬光夺得王位。
《伍子胥》是以老生为主的传统大戏,是根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及《东周列国志》等演义小说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素以唱腔繁重、演出难度大而著称。全本京剧传统剧目《伍子胥》包括《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芦中人》、《浣纱河》、《鱼藏剑》和《刺王僚》七折。该剧早年是程长庚代表剧目之一,再度使《伍子胥》一剧重现舞台辉煌的就是杨宝森。
杨宝森《伍子胥》剧照

  三十年代对杨宝森而言,是最灰暗的十年,嗓子条件每况愈下。本来倒仓后就已大不如前,但杨宝森凭着毅力和刻苦钻研练就了一条“云遮月”的嗓子,越唱越饱满越有力。杨宝森想创立自己的剧目,但他并没有编演新戏而是选中了快被人淡忘的《伍子胥》开始进行锤炼和创作,他决心采用余派韵味、汪派劲头独创一个低调的新唱法。

  由于杨宝森扮相清秀、举指端庄、音韵醇厚, 使得他的观众越来越多。这让杨宝森有了些信心,决定南下上海。可是由于上海观众还听不惯他的低调门,因此和者甚寡。但值得心慰的是,孟小冬对他的表演持赞许的态度,孟氏这样评价说∶“杨宝森的嗓子与余先生相反,只有宽没有高。他还是按余的唱法,但把发声部位向前推了,改变了共鸣区,扩大了音域,避免了咽腔、鼻腔和额窦腔之间的‘提’与‘拔’的发音技巧。而利用口腔共鸣将高音一滑而过,另有一番韵味儿。不容易呀!”

  杨宝森回京后,开始对《伍子胥》进行加工。他对自己的艺术要求极高,每个字、每个腔、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反复推敲,力求严谨耐看。

  杨宝森对《伍子胥》花费了大量心血。全本《伍子胥》中,他和琴师杨宝忠先生合作精心考订了几段二六,段段都是经典;对于“一轮明月照窗前”的大段唱腔和“伍员头上换儒巾”二六掀板唱腔,先生也做了大量的修改,使之更有杨派特色,也更贴近人物性格特征。

  杨宝森对字音非常考究,这为杨派唱腔的韵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柔和平稳、朴实大方、不落俗套的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唱腔的旋律上,高低起伏变化幅度不是很大,音符的变换频率也不是很高。其中的《文昭关》全靠吐字、发声、收音的过硬功力,在平稳之中给人美的享受。

  再次返沪演出《伍子胥》,便一炮而红。上海出现了“杨宝森热”,包括关正明、汪正华、程正泰和陈正岩等青年老生及广大票友无不学杨。有人评价:“先生的表演一气呵成,浑然天塑,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凄凄乎英雄落魄,莫过于此。”

  “塞翁失马”!通过杨宝森的努力和变通,他开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并逐渐与琴师宝忠和鼓师杭子和一起,形成了“三绝”。

  杨宝森的《伍子胥》是空前绝后的,这部直至临终前他还在不断修改和探究的戏,使杨派艺术达到了炉火醇清的境界,最终成为他的第一代表剧目。


本文已经浏览加载中次,特别提示:本文来自红豆戏曲网,转载请注明!谢谢!
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合法和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举报邮箱:admin@hdxq5.com
红豆戏曲网戏曲大全网站】 版权所有 Copy Right © 2019-2022
免责申明:本站承诺提供免费戏曲视频在线观看服务大全。所有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通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