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几个人是唱的自己的代表作?
屈指算来,寥寥无几。
韩剑光和王平算一个。《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可是韩的代表作,也是他有里程碑的一个作品,对他的艺术成就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剧种的木偶表演,很是贴切的表现了小孩子的状态,这是一个创新。当年可是韩剑光与于文华合作的啊!
宋丽算一个。进入中国评剧院后,拍了不少新戏,比如《大都往事》、《红岩诗魂》、《祥子与虎妞》、《呼兰河》、《山花》等,但是唱法上已经突破了流派的限制,有了自己的特色,是评剧界一位很难得的非常优秀的演员。演唱会上的这一段非常耐听,如今这样的段子很难找了。
袁淑梅算一个。师承李红霞、尚丽华,工花旦、青衣,有精于刀马旦,是一位难得的文武全能演员。一直以来她是按照新派的路子走得,可是仔细听听她的戏,又不同于新派,但是,她从新派中吸收的营养绝不少于80%。在很早就知道她了,代表作有《神杀案》、《淀上人家》、《窦娥冤》等等。《西柏坡》则是她付诸心血最多的一出戏,和西柏坡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08年石家庄火炬传递时是第二位火炬手。晚会上的表现不错。
占到了15%的比例,如此之低。评剧演员都不唱(如果有的话)自己的代表剧目,唱的都是老前辈创造,翻来覆去,再忠实的戏迷也会烦的。这也难怪央视为什么不“重视”评剧了?实际上,央视还是重视评剧的,如去年的《家有九凤》、《乾坤带》、《拜月记》,人家不也及时录制了吗?录制的这可是新戏、旧戏翻新啊!
二、最该唱自己代表作却没有唱的?
第一个当属冯玉萍了。去年《我那呼兰河》风风火火了一年了,大小奖项拿了不少,下一届的评剧梅花大奖跑不了是冯的了。但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也该给普通观众一个交代了吧!“生生死死就在这呼兰河”优美的唱腔,到位的舞蹈,很是抓人胃口,只是看过最早版本的。在这样大的演唱会演唱,会使好的唱段很快流传,容易塑造演员自己的特色,最重要的是保持旧观众和吸引新观众。实际上,也不用太在意生段子引不起观众的掌声,记住: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演员是观众培养的。
第二个就属刘秀荣了。和刘光宇一样,我喜欢评剧也是从刘秀荣的段子开始的,是她引我进入评剧世界的。喜欢她的评剧,是因为她的唱中规中矩,能感觉到气息转承,韵味特足,在她演唱时,我总是能慢慢静下来,进入她的唱腔中,一切的烦恼就烟消云散了。最重要的是,一听就有模仿想唱的欲望。这可害苦了我。一下子看了很多刘老师的戏,确切的是听了很多刘老师的戏。在石家庄的四年是刘秀荣的评剧伴我度过的。随着宇扬评剧苑等评剧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后,眼界更加开阔了,看了听了黑、吉、辽、津、蒙等地的戏。虽然,也听到了一些对刘老师的唱和表演的一些批评,但是这些远远不能说服我不喜欢她。她的《马寡妇开店》、《宝玉和黛玉》、《胡风汉月》、《新凤霞》、《灯魂》等戏,非常的有特点,总能听到一些新的东西,她在按着新凤霞老师创新的路走,这是让我佩服之处。简单举个例子,《胡风汉月》中“敕勒川”一段,能够将评剧音乐和草原音乐融合的这样好,实属少见;唱词把北朝民歌《敕勒川》一段融入其中,加强了文学性和真实性;还有新派“疙瘩腔”在“酒”上的成功运用;加上她真实、自然地表演使《胡》剧成功没有什么悬念。可以说,《胡》剧真真正正是刘秀荣的一张名牌。在这台百年不遇的评剧晚会上,怎么能不唱呢?真真太可惜。里面有很多唱腔都很优美,如“百年轮回到今朝”“胡风浩”“今别离”“几多回”等,都是非常的好听、耐听、听了上瘾。自己的作品不反复、来回地唱,指着别人唱啊,那能流传吗?其实,世上本没有经典唱段,唱的多了也就经典了。您说是吧?
第三个当属曾昭娟了。虽然,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她的唱,但是,她是当今评剧界的中流砥柱,应当鼓励。就像白燕升老师说的一样,她的《三观明月》、《凤阳情》、《寄印传奇》等垒起了自己的辉煌。在90年代天津的一个演唱会上,她和大师姐郑桂芳,2000年评剧流派演唱会上,她就和花老师共同演唱“人常说”,这已经是经典了,可以暂时放放了,重新创造一些新的经典唱段岂不是更好。《寄印传奇》中的“提红灯巡库房”还是很不错的吗?唱唱何妨?(夜已深,明天继续)
第四个当属马惠民了。实际上在调入中国评剧院前他早已名声在外,荣获了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主演过《杨乃武与小白菜》《血溅乌纱》、《桃花庵》、《大都往事》、《白蛇传》、《玉堂春》等戏,尤以《杨》剧见长。听马泰的戏很多,大都是现代戏。对比以后才发现,马惠民和马泰老师的声腔非常相似,气息足,发声准、科学,韵味十足。“高原风景”这一段在很多的演唱会上他都有演唱,因为它是经典吗,常常拿来演唱也无可厚非,况且观众也爱看爱听。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与众不同,要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要有排他性,唱出自己的特色。观众一提到你,马上就想到你的某某戏演得好,唱的妙,竖起大拇指。就像提到新凤霞,马上联想到《刘巧儿》、《花为媒》,提到小白玉霜就联想到《秦香莲》,提到花淑兰就联想到《茶瓶计》、《谢瑶环》,提到韩少云就想到《小女婿》,提到筱俊亭就联想到《杨八姐游春》《对花枪》,提到洪影就联想到《刘伶醉酒》等等一样,创造自己的评剧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那是成不了大家的。
三、所选曲目和自身条件完全不配合的
第一次见到高闯的戏,应该说是在2006年,在我大四下半年的时候。那时候在网上忽然看到了新凤霞的《凤还巢》视频,高兴异常,原来新老师的扮相那样漂亮。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个评剧音配像,由一个名叫高闯的新派弟子配的。高闯,扮相俊俏,表演大方,真有点新凤霞当年的味道,当时就被她吸引了。一连看了好几遍这个戏,一些唱段我都能背下来。百度一下,对高闯的介绍很少。在石家庄的超市,看到了他早年排的一个戏叫《黑头与四大名旦》,因此剧她还获得了文华奖。随着评剧在网络上的传播,高闯的资料逐渐多了起来,看了不少她的戏。说实话,和其他几个优秀的新派弟子相比,高闯算不上优秀,她的气息不足,托不住腔,不饱满。对她的这种不好的印象的改变,是从《长霞》开始的。在《长霞》这出戏中,她压住了舞台,演活了人物,真真正正的塑造了一个警察形象。无论从表演,还是唱腔,还是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是现场情感的发挥,高闯都做到了更好,是任长霞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子当中。此戏一开始,就把我深深的吸引了,同事情、官民情、警匪情、夫妻情、母子情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优美的演唱把戏剧矛盾推向一个个的高潮。其中最吸引我的当属那场“金色盾牌何惧艰险”戏了,陈多的唱吸收了大鼓的元素,很是贴切、动听。长霞的唱不卑不亢,正气凛然,光是从气势上就压倒了对方。看完后,那叫一个过瘾。不知为什么,这么优秀的戏不演了,莫非是移植的缘故?不至于吧!《三看御妹》(越剧)、《乾坤带》(豫剧)、《包公赔情》(吉剧)不都是从姊妹剧种移植的啊?真希望,不要把这些好东西压了箱底。晚会上,高闯演唱了凡字大慢板“金殿保本”,是,在中国评剧院《乾坤带》由高闯领衔,拿来演唱,水到渠成。但是,真不敢恭维她的这段唱,和李红霞比比,和刘秀荣比比,再和李丽比比,差距啊!怎么能唱成这样啊!欲哭无泪!唱的不好不怨你,但你拿出来唱给我们那就是你的错了。唱唱自己的代表作吧,“当警察”不是挺好的吗?趋利避害,藏拙!!!
四、所选曲目和自身条件完全互补的
第一个当属孙璐阳了。非常看好孙璐阳,他演唱的魏派那叫绝。评剧演员演唱大都有气息不足的毛病,不会用气,运气,发生不科学的问题。这点在孙璐阳身上没有。他有京剧的底子,这可对评剧的演唱非常的有帮助,尤其是魏派,更需要有充足的底气。像新凤霞、李忆兰、陈少舫等早年都是学京剧的,对以后自己的流派建设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魏派的戏,孙璐阳基本上继承了下来,是中国评剧院的佼佼者。在新戏上,他也不甘落后。《祥子与虎妞》中的祥子,《刘巧新传》中的宝成,《长霞》中的大鹏都塑造的非常成功,将魏派的唱腔巧妙地加以运用和创造。非常佩服。《钟离剑》是魏荣元老师代表作,充分地表现了魏派大气的特点。孙璐阳的表演和唱是好样的,将自身条件和魏派结合的很好
第二个非张俊玲莫属。洪(洪影)派的优秀传人,鲜见的女小生,唱功非常了得。实际上,除了这段著名的“来了刘伶好酒的男”,还有一个替代唱段就是“青灯照白头”。这段《成兆才》中的唱段在网上早已流传开来,在评迷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不过,张俊玲还是正常发挥,唱的非常棒。(待续)
五、在晚会上唱的最泛滥的段子
见皇姑,小桥送线,报花名,鸟入林等,几乎在每次的演唱会上都唱,并不是不可以唱,但是每次演出都拿这些做挡箭牌,总吃老祖宗的饭,这似乎说不过去,该分家独自过日子了哈!
评剧要发展,演员要进步,继承传统戏曲无可厚非,只有很好的传承这些经典,从中吸收营养,有了这些积累,才能谈发展、创新。拿刘谦和小沈阳做个例子吧。同是在09年的春晚上露脸了,导致09年刮起了一阵魔术风,刮起了一阵小沈阳风,二者身价倍增。同是又在10年的春晚露脸了,刘谦的魔术在此引起来全球人民的关注,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奉献了美味大餐,相信今年及以后几年,他将继续活下去,这是必然的;再看看,小沈阳,挂了一年的风,今年的晚会上的表演怎么样,属黄花鱼的——溜边了,没有什么出彩,成绿叶了。怎么了?想必是,他那点玩意已经抖搂的差不多了,重复也没有什么意思,源头的活水枯干了。这是为什么呢?积累。刘谦有积累,有自己的发展,有自己的创造,有源源不断的素材,他火下去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小沈阳呢?只是重复劳动,如果自己不充分吸收二人转的营养,不发挥创造,也就是昙花一现。评剧的传承和发展亦同此理。可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传统继承参差不齐,令人堪忧。再看看青京赛,人家青年京剧演员对传统京剧的继承,那是相当了得,功力深厚,没有一点马虎。经典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而不是,不“安于现状”,继承不好,就肆意修改,叫什么“全新包装”。把一些好好的剧目,搞得面目全非,糟蹋的一塌糊涂,令人心伤。悲哀啊!真是悲哀啊!
好!假设继承好了,那咱就创新吧!但是,创新完全走偏了,没有一点评剧味道。最为当年第二大剧种的评剧最拿手的就是唱腔,没有好的唱腔,就不会流传,不会出经典,就不会带来评剧的春天。可是,又有几个人真真正正在创腔上下功夫了,寥寥可数。最近一段评剧剧目的唱腔大都是樊继忠和演员共同设计的,如《胡风汉月》、《凤阳情》、《寄印传奇》、《红星谣》等。实际上,樊继忠是专门为新派设计唱腔的,她为刘秀荣在《胡》中设计的“敕勒川”一段是最成功的,其次是“百年轮回到今早”,别离调等等。除了唱腔设计,评剧调式也很重要。在“奶茶配”中吸收了“除草调”的精华,在“今别离”中吸收了歌曲《高山上流云》的调子,都非常非常好听。既有传统的唱腔,又有新的调子;最重要的是二者融合的并没有一点痕迹,听着不是评剧,忽然一转又转到了评剧,甚是微妙。这就是成功的特征。个人认为,《胡》剧是在2000以来,创新最成功的一剧目。在《灯魂》中也有一些非常新颖的唱腔,不信,再去听听!
六、晚会上最该来却没有来的艺术家
百年了,百岁生日了,我们大家要为你祝贺。评剧的百岁寿诞是全国评剧人的,是老中青小的。当今在世的评剧老前辈老艺术家,最有名气和威望的就属筱俊婷、张德福和洪影了。真实不敢想象,要是当时三位艺术家欢聚一堂,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感动?沧桑?激动?悲伤?说不清楚。希望有一天三位艺术家能来个历史性的会面,为评剧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为评剧的未来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来一个评剧大团结,大繁荣。我们期待着。
七、最该唱一些新段子确没有迈开步伐的
谷老师扛着评剧这面大旗不容易啊!文化部门一有演出,她总是代表评剧界参加各种演出、各种活动,为评剧的发展和繁荣做着默默的贡献。特别是在09年,谷老师更是奔波于京、津、冀、辽等地,参加评剧演出,甚至带病演出。这种敬业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除此之外,她还大力培育评剧的后一代,尤其是她收的三个小弟子,那真是个顶个的棒,评剧的未来在她们身上。看过谷老师在很多演唱会的演出,唱的大都是“报花名”、“慢闪秋波”、“尊厅长‘等,耳熟能详的段子。业内人士知道,谷老师除了新老师这些剧目,她还有很多自己的代表剧目,如《水冰心抗婚》、《香妃与乾隆》、《高山下的花环》、《刘巧新传》和《甜嫂》等等。其中也不乏一些好听的段子,如“水冰心我好烦”、“红色木盆”、“岁月消磨了我老刘巧”等,相比而言,这些段子是不是唱的少了些。还是那句话,世上本没有经典,唱的多了也就形成了经典。自己的段子自己不唱,等着别人唱红啊!演员是要通过在这种演唱会上有意识的引导观众的,让观众喜欢你的唱段,只有演员唱多了,观众才能模仿、学唱,才能在戏迷中流传、传唱。外行人怎么认为呢?这么多年了,评剧不就两出吗?一是《花为媒》,一是《刘巧儿》。这是事实吗?不是。为什么呢?自己琢磨吧!
八、演员和评剧品牌的完美结合
有些人就是为了艺术而生的,有些人就是为了评剧而生的,有些人就是为了某个剧目而生的。火丁天生就是唱京剧的,京剧成就了火丁,使火丁的天赋和后期努力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京剧的一段神奇。
评剧亦同此理。对此有非常强烈的想法是从谷文月的杨三姐开始的。《杨三姐告状》有很多版本,很多老艺术家,青年演员都演过,中国评剧院是新凤霞主演的。没有看过新老师的视频,但是听过50年代和50年代的录音资料,有特色。韩少云和花淑兰的杨三姐也听过,各有千秋。但是,看过了谷老师的杨三姐,不由得我竖起来两个大拇指,那是绝了。可以说,杨三姐告状这出戏谷唱的比新唱的好,超越了新。因为谷把握人物把握到了骨子里,用“活生生”都不足以形容她刻画的杨三姐,简直都演神了。谷文月是评剧界演杨三姐的No1。看《杨三姐告状》就看谷文月的,没有人能替代她,她具有不可复制性。谷文月天生就是杨三姐。在谷老师饰演的《花为媒》中张五可的眼中,《三看御妹》的刘金定眼中都似乎看到了杨三姐的影子,那种机灵劲,这种对比不是贬义哈,是为了说明我们的问题。因此,谷文月的评剧品牌是《杨三姐告状》。刘秀荣的评剧品牌是《胡风汉月》,冯玉萍的评剧品牌是《我那呼兰河》,曾昭娟的评剧品牌是《凤阳情》,韩剑光的评剧品牌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马惠民的评剧品牌是《杨乃武与小白菜》,孙路阳的评剧品牌是《夺印》,张俊玲的评剧品牌是《刘伶醉酒》,罗慧琴的评剧品牌是《花为媒》,高闯的评剧品牌是《长霞》,宋丽《红岩诗魂》,袁淑梅的评剧品牌是《西柏坡》,刘慧欣的评剧品牌是《李三娘》等等。
九、还评剧百年演唱会的真实面目
王丽京:小桥送线
韩剑光、王平:你呆透了 傻透了 或者 韩剑光、刘慧欣:马本仓当官记
马惠民:好年华
王冠丽:我的蔓子啊
张文鹏:承先王/望坟台
宋丽:劝他冷静我却难冷静
罗慧琴:报花名
张俊玲:来了刘伶好酒的男/青灯照白头
赵斌:愧对愚兄一片情
王向阳、赵斌:宫墙怨/适才録琴一声秉
袁淑梅:一片片真情叫俺为难
曾昭娟:我未曾开言泪如断线 或 提红灯巡库房
刘秀荣:敕勒川、百年轮回到今朝
冯玉萍:生生死死就在这呼兰河
刘慧欣:小酸枣
孔继光:红军不怕远征难
张秀云:格登太子
李金铭:金沙江流不断滚滚的怒潮
孙路阳:匹夫之志不可夺、宋王爷坐江山谗臣当道
高闯:我不是好妻子、金色盾牌何惧艰险
刘萍:家里来了一个人、观只见
谷文月:水冰心我好烦、尊厅长